□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马丙宇 刘亚鑫 通讯员 余晓建股票配资论坛大全网
中原沃土上,一场以“片区”为单元的乡村振兴变革正悄然展开。
去年以来,河南在学习“千万工程”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过程中,突出了“片区化”方法论;今年年初,“片区化”首入省政府工作报告。
新乡县,这个曾以刘庄、京华等“老典型”闻名全国的农业强县,如今以全省首批“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制型先导区”的身份再度出圈——2024年,县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居新乡市8县(市)第一,95%的村庄集体经济突破10万元,群众自发参与乡村建设。
从“单点示范”到“连片共富”,以“七里营—翟坡—大召营”三镇组成的“美心美乡”先导区为试验田,新乡县探索出一条“全域统筹、三产融合、城乡联动”的发展路径。
当连片发展的齿轮开始转动,这片承载着红色基因的土地,正用“片区时代”的实践提质乡村建设,回答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解题路径。
“先行”来示范——
红色基因赋能“片区方法论”
豫北平原春风浩荡,站在七里营镇万亩高标准农田前,麦浪翻涌处传来植保无人机的嗡鸣声。
展开剩余82%“县域城乡融合度高、农业科技优势突出、高标准农田全域覆盖、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备。”3月24日,新乡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、局长丁庆丰列出新乡县进行和美乡村先导区建设的底气。
但优势背后仍有隐忧:当“片区化”、“组团式”成为乡村振兴热词,乡镇发展“小散弱”的问题如何破解?资源统筹如何避免“内卷式竞争”?新乡县给出的答案是——用积淀的红色基因,激活新时代的“片区方法论”。
作为全国农村改革的“思想高地”,新乡县沃土上始终涌动着先行者的热忱。史来贺在刘庄竖起“五十年红旗不倒”的精神丰碑,刘志华把京华村打造成“乡村都市”的时代样本,而今陈来胜等“名书记”接续创新治理模式。这些精神火种,正通过“全域统筹、三镇联动”的片区实践焕发新生。
摒弃单点突破,和美乡村建设中,新乡县启动“美心美乡”先导区建设,同样突出“榜样”的力量。为让榜样实至名归,新乡县寻找专家,全国学习,出台《新乡县美心美乡乡村全面振兴先导区建设规划》,力争将先导区建设成为“农业高新技术转化集成区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、城乡高质量连片协同发展样板区”。
这两年,新乡县再次创新推出“名书记、名村庄、名企业”的“三名工程”,通过评选表彰、示范带动,推动基层党建与乡村建设深度融合。目前,全县“三星”以上党支部达114个,仅2024年,群众自发投工投劳达12.5万人次,印证了“全民共建”的治理效能。
组团不“阻团”——
产村一体也要和而不同
七里营镇曹庄村里的“曹”字中,有九个“口”字,这是该村“九口腐竹”的名字来源。曹庄村党支部书记曹殿印介绍,“九口腐竹”由传统手工工艺制作,零添加,后与河南农业大学合作精进技术,不仅口感好,而且营养价值更高。
片区组团发展实现“抱团取暖”,新乡县先导区建设打破了村域疆界,挣脱行政区划桎梏,让零散村庄更有凝聚力实现“美美与共”。但组团的共富不是“一枝独秀”,需要差异化定位实现互补格局,新乡县通过产村一体发展,因地制宜实现了“百花齐放”的和而不同。
纳入“美心美乡”先导区后,曹庄村的腐竹厂获批项目资金,投资300万元进行豆制品深加工扩建改造,崭新的厂区办公室还新增了化验室。眼下“九口腐竹”入选首批“新乡礼物”名录,传统工艺与现代产业实现无缝衔接。
产村一体的精髓在于因地制宜。小冀镇以鲜食玉米构建特色产业链,大召营镇书画文旅产业形成IP效应,南位庄“笨菠菜”基地打造订单农业样本,新乡县通过“一村一品”培育出兴宁、新庄等产村融合示范村,形成家门口就业创业的良性生态。
龙头企业与村庄深度绑定:五得利面粉带动小麦种植提质,喜世食品延伸玉米加工链条,“以企带村、以村助企”的协作模式加速成型。2024年,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.5万元,稳居全市首位,村集体经济5万元以下村庄全面清零,印证了组团发展的实践成效。
依托中国农科院试验基地、茹振钢小麦育种中心等平台,新乡县构建“育繁推一体化”种业体系,现代农业链价值持续释放。2024年全县电商交易额18亿元,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18%,科技支撑为产村融合注入硬核动能。
融合出效应——
城乡互动激活全域经济
新乡县的振兴密码,还在于将工业基因与农业底色深度融合,构建“以工哺农、以城带乡”的产城共生体。
作为“中国封头之都”和“振动之都”,新乡县拥有心连心化工、威猛股份等334家装备制造企业,其产品应用于航天、核电等国之重器。
这些企业通过“村企共建”模式,将产业链向乡村延伸:威猛股份在车间设立党支部,带动周边村民就业;瑞丰新材则与曹庄村合作开发腐竹深加工,实现“车间进村、农民变工”。2024年,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市第二,工业反哺农业的乘数效应持续释放。
城乡融合的深度,更体现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一体化推进。从“燃气入户全覆盖”到“镇区供暖向乡村延伸”,新乡县以基础设施一体化缩小城乡“硬差距”。翟坡镇林网绿化工程与七里营镇“美心美乡”示范带串联,形成生态廊道;杨堤村、曹庄村等通过“民宿+文旅”模式,吸引城市消费力下乡。
这种“硬联通”与“软连接”的同步,让城乡要素实现双向流动:城市资本通过书画文旅、现代农业等项目下乡,乡村生态与文化资源则转化为“民宿经济”“研学体验”等新业态。
文化共融更为城乡互动形成深层纽带。“小院课堂”将党的理论宣讲与农技培训结合,惠及群众5.2万人次;“孝道文化大餐”活动累计举办270余场,城市志愿者与乡村老人共聚一堂。这种“治理理念互鉴、文化价值共鸣”的融合,悄然重塑城乡关系。
乡村振兴不是村庄的“独角戏”,而是区域的“大合唱”。新乡县的“片区化”破解了资源碎片化、产业同质化难题。正如新乡县委书记祝显成所言:“我们要让每一粒种子都孕育希望,每一个村庄都留住乡愁,每一位农民都共享发展红利。”
在这片沃野上,和美乡村的画卷正徐徐展开,书写着新时代中原大地的田园诗篇。
编辑:陈静
审核:马丙宇股票配资论坛大全网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低息配资炒股网_配资专业服务_专业配资流程观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