虽然现在的许多人把郑和称为我国伟大的航海家,但郑和肯定没有这个觉悟,恐怕还会打心眼里讨厌“航海家”这个词儿,哪怕你在前边加上“伟大的”三个字。
这是因为航海家这顶大帽子,现在看来挺风光的,挺式样的,但是在明朝的时候,航海家的名头是一钱不值,在三百六十行里,恐怕只能和巫婆、小偷、强盗和妓女什么的排在一起,名列倒数。
这不是夸张,而是有根据的。在古代中国的职业排行榜上,“上九流”是:帝王、圣贤、隐士、童仙、文人、武士、农、工、商;“中九流”是:举子、医生、相命、丹青(卖画人)、书生、琴棋、僧、道、尼;“下九流”是:师爷、衙差、升秤(秤手)、媒婆、走卒、时妖(拐骗及巫婆)、盗、窃、娼。
在这个排行里,虽然什么小偷、妓女都占了一席之地,但却没有航海家的位子,说明了古代中国的航海家啥也不是。
仔细琢磨一下,觉得古代唯一能和航海家沾上一点边儿的,就是下九流的走卒,也就是给人跑腿办事,运运东西之类的人。(这个说法不十分的准确,希望有明白人能给提供正确的答案。但好在这不是一个重大结论,对于本文的观点也没有必然的影响,所以就这么着了。)
展开剩余85%为什么在古代中国,航海家的地位会这么低呢?这当然也是孔子之后的大儒们的功劳。人家大儒说了,圣人云:父母在,不远游。也就是说你父母还在的时候,不老实儿地在家呆着,就是不孝。在古代中国第一大罪状就是不忠,第二大罪状就是不孝。
谁要是叫不孝的大帽子一压,立马没活路了,脊梁骨都能给压折了,别人的唾沫星子都能把你给淹死,就不要说去当官奔前程了。
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,你说谁还敢出去瞎溜达呢?虽然这些后来的大儒家学者们,秉承了他们不“信”的(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里的信,诚实的意思。)一贯做法,把孔老二的原话也给阉割了,因为孔子的原话是:“父母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。”
可惜的是,即便是把这句话说全了,航海这个在现代人看来是一项光荣而伟大的事业,也不属于“游必有方”的范畴。这个游必有方的意思是,不管你老人家有多大,不管你到哪里,如果你父母健在的话,你出门旅游的时候,一定要让他们知道你在什么地方,省得老人担心。
这种说法在理论上那是百分之一千的真理,谁也挑不出毛病来。孝敬老人嘛,不让老人担心,谁还敢说什么呢?但正是这个百分之一千正确的真理,实实在在地限制了人们的自由,限制了人们的冒险精神。因为这句话要求人们,不知道的地方你不能去,否则就是游而无方,是不孝。
写完了这一段,忽然对“父母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”有了新的认知。这个新的认知是,“游必有方”是不是含有如果你出游的话,到了哪里之后,都应该写封信,给父母报个平安,让父母知道你所在的地方,省得父母担心的意思呢?如果是孔子的本意真的是这个意思的话,那么后世的大儒家们把这句话阉割成“父母在,不远游”可就太过于缺德了,因为这种阉割完全背离了孔子的原意。
想到这种新的解释,原因在于孔子是不反对游而无方的。孔子说过:道不行,乘槎浮于海。意思是如果他提倡的大道不能被人们所接受的话,就要坐船到海上去流浪了。一个能到海上去流浪的人,当然不会反对人们到海上去探险。
当然,孔子没下海,但如果他真的“乘槎浮于海”的话,也不能说他不孝,因为那个时候,他的父母已经死去好多年。
但咱们不是古文学家,对于这种新的解释是不是合理,心里并没有把握,所以把这种说法提出来,供大家参考。而且如果万一这种对“父母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”新的解释成立的话,那么后世的大儒们就不仅是缺德的问题了,简直就是混蛋。就是他们,打着孔子的幌子,压制了古代中国人的冒险精神。
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传统思想,航海家这个行业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存在,只能是勉勉强强地凑到走卒这个行业里,成为为别人服务,传递点东西,或者是传递信息的贱业。这样的贱业,只能和什么巫婆(特指干坏事的,尤其是拐骗人家姑娘的坏女人)、小偷、强盗、妓女等等人物排在一起。
这样一个低贱的行业,人家郑和能去干,会去干,肯去干吗?
不可能!
郑和肯定不能去干的原因是,人家郑和是官,还是个不小的官。
小时候的郑和,实实在在是个倒霉的孩子。
郑和,原名马和,云南昆阳州(今云南省昆明市)人,郑和远祖是西域人,应该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回民,宋朝时迁入中原。
让郑和成为倒霉孩子的,是朱元璋。
年轻的郑和先是在云南和朱元璋打仗,当然是作为小兵出现的,这就更加大了他的不幸。因为在战争中,那些饱受儒家文化腌制的文官和武将可以选择投降,在新政府里再次谋得一个和原来差不多的,或者更大的职位,但一个小兵的命运却是可能被杀掉,被活埋或者阉割。
幸运的是郑和没有被杀掉或被活埋,不幸的是他被人所阉割。
洪武十四年(1381年)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率军攻占云南,战争中郑和成了俘虏。由于明朝的军队没有优待俘虏的政策,所以郑和虽然命大活了下来,但却成了太监。9年之后的1390年,郑和随军到了燕王府,成了燕王的贴身太监。贴身太监是一个特别能得到主人信任的位置,尤其是燕王朱棣是要造反的,而郑和“公勤明敏,谦恭谨密,不避劳勚”的特点,非常适合当个情报员什么的,所以深得燕王朱棣的信任。
燕王朱棣在朱元璋病死之后,起兵造反,史称“靖难之役”。在“靖难之役”中的郑村坝(在北平东南)一仗,是关键一战。在这战役中,郑和建立军功,朱棣赐他姓“郑”,自此,改原名“马和”为“郑和”,同时又升任为内官监太监(正四品)。
这个内官监太监虽然是太监,但品级可不低,是正四品,相当于现在的地市级干部。这么大的官,咋可能去干一项和小偷、妓女排列在一起的贱业吗?可能会冒着被当时的大儒们用唾沫星子淹死的可能,去外出远游吗?不能!
所以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把航海家的帽子戴在郑和的头上,不是郑和的脑袋瓜子太大,而是这顶帽子在当时看来实在太小。
那么在时间过去1602年之后,航海家已经成了一个光荣而伟大的职业的时候,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把这顶帽子,戴到郑和的脑袋瓜子上了呢?
还是不能!
查一下航海家的定义,指的是以海上探险或者海上航行为职业的人,或者是通过其他方式,为海上探险、海上航行服务的人。(这个定义是查出来的,如果有更完整的、科学的,欢迎提供。)从这个定义上来看,郑和怎么说也算不是航海家,因为他的本职工作是太监,是伺候皇帝的,不是通过航海整口饭吃,更不是靠探险留名青史、发家致富的人。
那些硬着头皮说郑和是航海家的人,不是想往古代中国的脸上贴金,就是想证明古代的中国人有多么的伟大,反而有了一份拍马屁的嫌疑。而且你这么埋汰人家郑和,把人家那么大个官,整到贱业里头去,还真得小心郑和从坟墓里头爬出来,和你拼命!
这么说的理由是,首先郑和下西监不是为了海上探险,更不是以众人划桨开大船为职业,人家是官方特使,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。在《明史》里头,对于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,是这么说的:“永乐三年六月,(明成祖朱棣)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。”
想来那些称郑和是航海家的专家学者们,肯定比咱们更有文化,但这里还是想给他们翻译一下。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个样子的,永乐三年的六月,(明成祖朱棣)命令郑和还有他的同事叫王景弘的,出使西洋。
这句话明确了郑和在历史上的定位,他下西洋,从名义上,是外交代表团团长,去西洋各国勾通感情。在这个使命之中,我们看不到一点以海上探险为职业的意思,更看不到一点点以航海为生的影子。我们不知道,有些专家学者们,是怎么从历史中看出郑和应该戴上大航海家的帽子的。
再说了,郑和虽然说是皇家大使,是七下西洋的实际领导人,但他本人和航海尤其和探险没有任何的关系。郑和充其量也就是个坐船办事的,虽然也有沉到大海里的危险,但这种危险性绝不比你被鸡蛋噎死大多少。
所以咱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,因为郑和既不是以航海为生的人,也不是出去探险的人,所以我们没有办法把航海家的大帽子戴到郑和头上。把郑和称为航海家,是有人秉承了后儒的一贯做法,习惯性地往古代中国脸上贴金。
所以,你可以称郑和是大明王朝的高级干部,可以管他叫外交家,但如果说他是航海家的话,小心郑和从棺材里爬出来,大嘴巴抽你。
因为郑和会感觉太丢人。
关注《历史有坑》。这里有《杨玉环、董鄂妃等人的乱伦爱情,为啥被赞扬几千年》、《圣人只产生在远古时代和圣人的生活作风问题》、《要么当风口上的猪,要么别当猪,上屠宰场的滋味,你肯定不想享受》、《中秋爱情故事:让老公头上都长绿草了,甚至快变草坪的女人……》、《中国第一个纯天然冻龄美女》、《最成功,最失败的间谍,都是这个绝美的女人……》、《,从沉鱼到西施鱼,她用西施舌,控诉绝美女人的凄惨人生》、《古代中国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,最后被谁扯得稀烂?真不是匈奴》、《诸葛亮的丑老婆谁介绍的》,还有为什么说褒姒是老太太,圣人为啥没爹,诸葛亮咋成了是奸臣,关羽真的不忠诚等内容。以及《古代中国——迷失的大国之路》、《论语中为啥全是谎言》、《史记中的马屁》等连载,还有作者的人生感悟。
请大家关注、转发、点赞配资被平仓,您动动手指头,全当锻炼身体了。但您的支持,对我真的很重要!万分感谢!
发布于: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低息配资炒股网_配资专业服务_专业配资流程观点